阅读历史 |

第673章(1 / 2)

加入书签

奈何长子李成器,在弟弟李隆基面前实在显得过于气?弱。李隆基在助他登基一事上立了大功,他担心此刻立长子李成器为太子,将来李隆基心有?不忿,埋下祸根。

李成器正是看出这点,主动对阿耶道:

“国家安则先嫡长,国家危则先有?功;苟违其宜,四海失望。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。”

他主动推辞了太子之位,李旦感?动异常,越发心疼打从生下来便陪着他和刘氏一起幽禁宫中,后又在白马寺吃斋念佛的长子。

因而更加犹豫不决。

后来朝臣刘幽道:

“臣闻除天下之祸者,当?享天下之福。平王李隆基拯社稷之危,求君亲之难,论功莫大,语德最贤,无?可疑者。”

刘幽作为此次扶持李旦登基的大功臣,他这样说,便代表了下面大部分朝臣也这般想。

李旦看清了这点,知道朝臣们?是支持儿子李隆基做太子的,心里?长叹口气?,为长子李成器感?到惋惜。

丁未,立平王隆基为太子。

一切看似风平浪静。

然?而如今食邑一万两?千户的太平,坐在福王府的听风楼,对秋东道:

“太子真?是越发放肆,待吾这姑姑丝毫不显尊敬!”

秋东不置可否,只说:

“阿姐终究是长大了。”

感?受到权势滋味的美妙,开始想法子主动伸手要权力?了。

试探

以秋东的眼光来看?, 太平如今算得上真正的政客了。

面对太平的抱怨,他安抚对方:

“既然是?阿姐与隆基侄儿之间的矛盾, 你二人自去解决便?好,吾在家守孝,不便?太多插手外间之事。”

太平于是?放下心?。

她不似已故的中宗李显,觉得福王是?个软和脾气,可以随时挑衅又能随便被安抚住的人。

在太平心?里?,福王乃大唐的定海神针,虽然平日不显山露水,甚至很多时候朝臣都会下意识忽略掉他的存在, 可只要福王安安稳稳的立在那儿, 不论朝野内外乱成甚么样儿, 最后都有人兜底。

阿弟福王,深不可测。

于是?, 在她与隆基侄儿的矛盾日益加深时,她第一个想到的便?是?来试探阿弟对此事的态度。

眼下阿弟明确表示出两不相帮的态度,太平转而?说起?侄子百岁挑选伴读之事:

“若阿弟还没确定人选的话, 吾这里?倒是?有个不错的推荐, 阿弟回头可以唤人来瞧瞧。”

这事儿上太平是?真心?为阿弟考量, 人选当?真是?慎之又慎, 毕竟走到今天, 她可不想凭白坏了与阿弟之间的关系。

秋东明白太平的心?思, 给?了她准话, 叫她找时间打发人来府上一趟。

成与不成并非关键, 太平心?满意足的离开。

这边送走了太平, 转头福王府又接待了微服出宫的皇帝李旦。

若说太平是?被秋东一手培养出来的,那李旦则是?有种天生的直觉, 敏锐的知道谁不好惹。

李旦是?带着两个儿子,皇长子李成器和太子李隆基一起?来的。

两人到了福王这个叔父面前都客客气气,两小子颇为机灵,站着给?长辈们?执壶,笑?嘻嘻听长辈们?讲古。

李旦从不在秋东跟前拿皇帝的架子,盘腿坐在榻上,小炕桌上摆了一盘瓜子,随意抓了一把拿在手中仔细剥开。

坐姿很没有规矩,语气里?有一丝他自己都没察觉的怀念:

“当?年在洛阳时,阿耶说吾不够机灵,又不会看?人眼色,还没有深谋远虑。叫吾日后遇到生死大事,多听你的话。

说到底,阿耶还是?偏疼吾的,这些年来风霜刀剑,吾每每遇到无法抉择之事,都是?阿弟你扶着吾走过来的。”

秋东也盘着腿陪他嗑瓜子儿,觉得嗑瓜子儿有点干,摆摆手,叫侄儿倒杯茶来解渴。

这才对李旦道:

“阿耶信任吾,阿兄你也信任吾,吾当?着阿耶的面答应了的事,不过是?尽为人子,为人弟,为人臣的职责罢了。”

李旦却道:

“不仅是?责任,还有感?情。阿弟你是?咱们?兄弟姊妹中,除了大兄外,最有人情味儿的那个啦。你在乎耶娘的感?受,在乎兄弟们?的感?受,你为太平的成长骄傲,为三兄的奢靡和不信任怒其不争,这些吾都明白。”

秋东并未反驳。

李旦又道:

“唯独这次,三兄突然驾崩,韦氏擅权,吾暗中叫人给?你送信,你并未做出任何回应,吾便?知你的意思啦。”

秋东剥出了完整的瓜子仁儿,笑?眯眯道:

“你做的很好。”

李旦惆怅道:

“其实并非吾之功劳,吾不过是?占了身份上的便?利,说起?功劳甚至都不如吾儿隆基和太平呐!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